我是谁
我叫 Darkyzhou,以前用的 ID 是 Darkyoooooo。由于一则奇特的食用油广告,朋友们戏称我为“达克油”,虽然我从未涉足制油行业。我出生于 2001 年,成长于粤北一个并不太平静的小山城。
我从哪来
我在粤北的一个小城长大,家里在我九岁那年添置了第一台电脑。随着 2012 年春日的来临,我遇见了 Minecraft 这款游戏,它如一扇窗,让我初窥编程的奥秘。在那由方块构成的无垠世界里,我操纵着史蒂夫攀登高山,远眺时,密林、河流、牛羊成群,我的心灵被深深触动。
自此以后,Minecraft 成了我最爱的游戏。我跋涉于众多服务器,遇见了许多趣味相投的朋友。2013 年暑假,寻找充实自己的方式,我开始涉足 Minecraft 模组开发,并购买了一本 Java 学习书籍。就这样,我与计算机的缘分悄然开启。借由模组开发的契机,我开始活跃于 mcbbs.net 论坛,还担任了“整合包发布”版的版主。我在那几年里结识了许多同好,他们至今仍是我在这虚拟世界中联系最久的朋友。
回忆起学习模组开发的初期,我对电脑知之甚少,连配置开发环境都艰难万分。然而,在翻阅了那本 Java 入门书籍后,我对编程有了初步了解,也尝试着制作了一些小型 Mod。看着自己的作品在游戏里跃然生动时,我既感到喜悦又被深深震撼。我开始意识到,即使是这样宏大的世界,也能被我通过敲击键盘所改变。
遗憾的是,中学时期的我学习编程的速度较慢,有时甚至会缺乏前进的动力。进入高中后,由于就读的是一所封闭式寄宿学校,我无法继续接触电脑,学习编程,那三年我几乎都在为高考做准备,每天从睁眼开始到闭眼为止,不是在上课就是在自习。
尽管如此,在闲暇时分我依然会思考编程的奥妙。编程不仅是一项技术,更是一种哲学。它赋予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,也教会了我如何思考问题。人类仅用半个世纪的时间,便以 0 和 1 这两个简单的数字,构建起了庞大的信息时代,这令我深感惊叹。对计算机的热爱驱使我决心在大学选择计算机专业,探索更深的知识。2019 年夏天,我结束了高中生涯,带着对编程的憧憬,步入了大学的学堂。
我与计算机的故事还将续写多少篇章?至今,这个问题仍然悬而未决。
我做什么
在我大一那年,我所在的微软俱乐部准备举办一场黑客松比赛,为了制作比赛的报名网站,我开始学习 Web 前端,此后这便成了我事业的一部分。React、Angular、Svelte、Vue——这些框架名字我耳熟能详,尽管 Vue 并未被我深入学习过,但我对 React 与 Vue 等框架的底层机制进行了探索,领略到了 Web 前端框架的精髓。于我而言,掌握一个新的 Web 框架,就如同学习一道新菜的烹饪方法,随时可以上手,毫无困难。
到了大二,我有幸获得了飞书文档 Web 前端的实习机会,那个夏天,我在编程的世界里磨练着各种前端调试技巧,生活简单而又充实:一杯茶、一包烟,一个 bug 修一天。随后,我又开始接触 Kubernetes 和 Docker,对云原生和 Linux 容器技术进行了初步学习,这段经历意外地为我赢得了广州微信小程序的 Web 前端实习机会——这听起来或许有些奇怪,但这就是我的经历。
到了大三,我突然意识到不能将自己局限于一处,我的内心深处有种声音在呼唤:“Web 前端未必是唯一的出路!”于是,我开始重新打磨我的计算机科学基础,包括计算机网络、编译原理、计算机组成原理等。对 Linux 容器的深入学习也为我的本科毕业论文提供了方向:一种基于 Linux 容器技术的评测系统。
也是大三的时候,我受到一些学长的启发,开始学习 Go 语言和 Rust 语言。我其实早在 12 岁时就学会了 Java,因此学习 Go 语言对我来说并不困难,这或许也与 Rob Pike 提倡的“大道至简”有关。相比之下,Rust 语言却让我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,它的设计理念颇为特别,对我这个习惯了垃圾收集(GC)语言的人而言颇为不同。
到了大四,我再次回到飞书文档,继续我的 Web 前端实习生工作。在这半年的实习经历中,我不仅在实践中有所收获,更总结出了这样一个观点:
Web 前端面临的大多数挑战,实际上并非仅仅是 Web 前端的问题,而是广义上的计算机科学问题。因此,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答案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拥有开阔的视野和灵活的思维方式。
关于格言
“别把看重的东西附上无边的价值”是我奉行的格言。这句话不由我发明,而是某位杰出的法律专家的智慧结晶。它对我来说,不仅是一句格言,更是一种人生哲学。我的理解是,这句话告诫我们,对于自己所热爱的事物,不应盲目地拒绝一切批评和反对的声音。接下来,让我以一个例子来阐释这句话在我心中的意义。
如今的互联网,仿佛成了两个截然不同阵营对峙的战场。他们的言论,偶尔在旁人眼中显得极端而偏执。这些人视世界为非黑即白,拒绝承认存在任何中立的立场。在他们的对话中,不乏利用现代汉语之美,编织各种娱乐自己、攻击对方的言辞。他们拒绝以理性去审视不同的观点,而是简单地用标签区分友敌,一旦发现不同,便立刻以敌视之心对待。
在我看来,这种争斗无助于问题的解决,不过是两方为了维护各自的信仰,在网络上进行的一场所谓的“圣战”。因为从他们的行为中不难看出,他们的注意力已经不在如何找到问题的答案上,而是如何构造更加刻薄的语言来讽刺对方。如果你曾尝试与他们沟通,你可能会发现这些人连自己所坚持的信仰是什么都无法清晰表达,而那些能够清晰表达的,你会发现其信仰的荒谬之处。
矛盾的激烈碰撞,按理说应该使争论的双方更接近真相,然而我从未观察到这种现象,或许问题出在一开始的立场上。有关某个话题的争议一出现,原本没有明显分歧的人群立即被一分为二,他们都试图维护自己的信仰,在该话题上坚持己见。于是,网络争论战火被点燃。一旦争论开始,各种情绪化的言论和诡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,使得双方都认为对方的观点幼稚至极,对彼此的负面印象加深,负面情绪逐渐占据上风。于是,他们开始彼此聚集,形成两个对立的群体,给对方贴上便于记忆的标签,一场声势浩大的口水战由此展开。在这场战斗中,双方的观点趋向极端,理性的声音被彻底淹没,而他们本想守护的信仰也变得面目全非。
这样的信仰是极端的,因为在它们的守护下,不允许与对立面有任何交集;这样的信仰也是扭曲的,因为它只代表了单方面的极端。若我们能回归理性,以辩证的眼光审视各种观点,将它们融入自己的信念体系中,去掉极端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,也许,我们今天所身处的互联网环境能略显清新一些。我之所以提及这一例子,并非因为我自诩曾是极端思维的代表,而是想要指出,这种思维模式并不仅仅局限于网络世界,它同样可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,甚至在你我之间发生。
因此,“别把看重的东西附上无边的价值”这句话,不仅仅是一个提醒,更像是一种生活的指南。它告诫我们,在面对自己所珍视的事物时,保持一份清醒,不被极端的情绪所左右,更不应将其捧上不切实际的高度。这样,我们或许能更加平和、理性地看待周遭的世界,以及那些与我们观点相左的声音。
联系方式
欢迎交换友链,可以回复到评论区里。
- E-mail: me@zqy.io
- Github: https://github.com/darkyzhou
关于博客
你看到的这个博客网页是用本人写的 Blog House 框架生成的,它是一个基于 SvelteKit 的静态博客生成器。
博客的背景图和背景视频来自艺术家 Friendly Robot。